龍船花 龍船花
龍船花( Ixora chinensis Lam.),為茜草科(Rubiaceae)龍船花屬( Ixora )灌木,又名山丹、賣子木、 蔣英木 、仙丹花、木繡球 。龍船花分布于柬埔寨、中國、老撾、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國家 ,中國產(chǎn)于 廣西 、福建、廣東、臺灣、澳門、香港。龍船花生于海拔200~800米的山地灌叢中和疏林下,有時村落附近的山坡和曠野路旁亦有生長 。
基本信息
分布區(qū)域
柬埔寨、中國、老撾、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國家
科學分類
種
龍船花( Ixora chinensis Lam.)
龍船花高0.8~2米。葉對生,有時4枚輪生,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 中脈 纖細,側脈7~8對;托葉宿存,三角形至寬三角形?;ㄐ蝽斏?,有多朵花;總花梗與分枝均呈紅色;苞片三角形;有花?;蚪鼰o梗;花冠紅色或紅黃色,頂部4裂,裂片倒卵形或近圓形;花絲極短,花藥長圓形;花柱短,柱頭2枚。 果實 成熟時紅黑色,近球形,中間有1溝;種子上面凸,下面凹?;ㄆ?~7月 。 龍船花花色多而艷麗,廣泛種植于熱帶城市庭園、花壇中觀賞,也可作盆栽 。龍船花的花、 莖葉 可入藥,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
歷史
詞源歷史 龍船花因在端午前后盛放、形似龍船上的裝飾花而得名 。龍船花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于唐代的《 新修本草 》,之后《本草綱目》及其他歷代藥學專著及植物志均有記載 。
引種歷史 龍船花原產(chǎn)于中國、 緬甸 和馬來西亞,17世紀被引種到英國,之后傳入歐洲各國,如今荷蘭、美國和日本栽培較多。中國于16世紀末開始栽培龍船花,主要作為南方庭院觀賞植物;17世紀末, 臺灣 從廣東首次引入龍船花;20世紀20年代,廣東和臺灣從新加坡引進新的栽培種,20世紀80年代從歐美引進雜交新品種,使中國龍船花的栽培品種更加豐富,并更多地轉向盆栽 。
形態(tài)特征
植株 灌木 ,高0.8~2米,分枝,無毛;小枝初時深褐色,有光澤,老時灰色,具線條 。
葉 葉 干燥,革質,無?;蚓呷~柄,對生,有時由于節(jié)間距短而4枚輪生,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6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或圓形到銳尖;中脈纖細,明顯,在上面扁平,在下面凸起,側脈7~8對,在葉緣處連結,橫脈松散,明顯;托葉宿存,三角形至寬三角形,長3~7毫米,基部合成鞘形,頂端長,漸尖成錐形,比鞘長 。
花 花序頂生,有多朵花,被微柔毛或具硬毛;總 花梗 長5~15毫米,與分枝均呈紅色,基部常有小型葉2枚;苞片三角形,長0.2~1毫米,成對生于花托基部;有花?;蚪鼰o梗;萼管長1.5~2毫米,萼檐4裂,裂片長0.5~1毫米,銳尖或鈍;花冠紅色或紅黃色,盛開時長2.5~3厘米,頂部4裂,裂片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7毫米,寬4~5毫米,頂端鈍到圓形;花絲極短,花藥長圓形,長約2毫米,基部2裂;花柱短,伸出冠管,柱頭2枚,初時合攏,盛開時叉開,略下彎 。
果實與種子 果實成熟時紅黑色,近球形,長、寬6~7毫米,雙生,中間有1溝;種子長、寬4~4.5毫米,上面凸,下面凹 。
物種分布 龍船花分布于柬埔寨、中國、 老撾 、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 孟加拉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國家,中國產(chǎn)于廣西、 福建 、廣東、臺灣、澳門、香港 。
生長習性 龍船花生于海拔200~800米的山地灌叢中和疏林下,有時村落附近的山坡和曠野路旁亦有生長 。龍船花適宜生長溫度為23~32℃,宜生長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 酸性土壤 中 。龍船花喜溫,耐旱,能適應較強的陽光輻射,溫度為30~35℃時,基本不受傷害;不耐寒,冬季溫度不能低于0℃,過低易遭受凍害;怕積水,稍耐蔭 。 花期 5~7月 。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龍船花花期長,4月下旬初現(xiàn)花蕾,5月中旬開花,直至12月上旬仍有少量花。龍船花可用播種繁殖,在中國南方7月至次年2月果實陸續(xù)成熟,9~11月為果熟盛期,熟時由鮮紅色變?yōu)榘岛稚?/span>。
人工繁殖
播種繁殖 采集龍船花果實于陰涼通風處堆漚,待果皮軟化后,置水中搓洗,掏去果皮果肉,得到種子,稍加晾干后即可播種,或沙藏后進行 春播 ??蓪⒎N子密播于沙床,每天澆水,保持沙床濕潤。培育2~3年后可出圃上盆或定植 。
扦插繁殖 龍船花以扦插繁殖為主,最佳時間為春末夏初 。選取龍船花當年生、長勢旺盛、無病蟲害的半成熟頂芽枝條作為插穗,每根穗條留2~4片葉 。先將穗條在 高錳酸鉀 或多菌靈溶液中浸泡,再用清水沖洗,培養(yǎng)基質可選擇園土及 谷殼灰 ,適當遮蔭 。插穗生根的部位大都為愈傷組織生根,極少數(shù)插穗為莖皮部生根 。
組織培養(yǎng)繁殖 以龍船花帶節(jié)莖段為外植體,形成愈傷組織,愈傷組織上分化出叢生芽 。
栽培技術
盆栽管理 龍船花盆栽應選擇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以塘泥、火土肥、表土加少量 磷肥 、骨粉為基質。在蔭棚內(nèi)培育,剪去頂芽,促進分枝。生長期每月施肥1~2次,噴葉面肥2次,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冬季應采取防寒措施。經(jīng)過約1年的培育即可開花,1~2年應換盆1次 。
病蟲害防治 龍船花主要病害有赤枯病、 萎蔫病 、炭疽病、褐斑病和灰斑病,以赤枯病最常見、為害最重 。開花期間,常有蚜蟲、 蚧殼蟲 為害,可用樂果乳油劑噴殺 。
功用價值
觀賞價值 龍船花在中國南方較為普遍,其花期長,一年可開數(shù)次花,花色多而艷麗,開花時花序呈繡球狀,同時綻放多個花頭,廣泛種植于熱帶城市庭園、花壇中觀賞,也可作 盆栽 放置于陽臺及室內(nèi) 。
藥用價值 龍船花主要化學成分有揮發(fā)油、黃酮類、 三萜類 、甾體類、環(huán)烯醚萜類、有機酸類和木脂素類等 。龍船花的花、莖葉可入藥,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高血壓、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跌打損傷、風濕骨痛、 瘡瘍腫毒 等癥 。
分類地位 Hemsley把 I.blanda 和 I.rosea 歸并于龍船花( I.chinensis )。但中國所產(chǎn)的本種,花為紅色或黃紅色,并非白色(如 I.blanda )。趙哲明在《 臺灣植物志 》中將本種與 I.philippenensis 合并,并采用后者的名字。但據(jù)觀察Merr.所鑒定的 菲律賓 標本 Bur. Sci. 43958 的 I.philippinensis , 與 I.chinensis 比較,其葉形和花的形狀及顏色都有很大差異,故認為 I.philippinensis 和 I.chinensis 應是各自獨立的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