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白口蘑 草原白口蘑( 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別名白蘑、蒙古口蘑、口蘑、查干蘑菇、珍珠蘑等。 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屬( Tricholoma )真菌。 主要分布于中國、 蒙古國 ,俄羅斯等地區(qū)。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以北等地區(qū)的草原。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
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
種
草原白口蘑( 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
分類 1937年,日本真菌學者今井三子將草原白口蘑命名為 Tricholo mamongolicum ,其中文名稱“ 白蘑菇 ”從1993年開始有記載。草原白口蘑原屬口蘑屬,后來其分類地位出現爭議, 姚一建 等提出其在分子水平上更接近于香蘑屬( Lepista ),應從狹義的口蘑屬中排除。董冬等通過顯微成像技術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支持將草原白口蘑新擬名為蒙古白麗磨( Leucocalocybe mongolicum ),歸入白麗磨屬( Leucocalocybe ),并證明香蘑屬的孢子印略帶粉色或近肉色,而草原白口蘑孢子印白色,所以草原白口蘑不能劃歸至香蘑屬。
特征
鮮品 草原白口蘑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白色,寬5-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光滑,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彎生,不等長。菌柄粗壯,長3.5-7厘米,粗1.5-4.6厘米,內實,基部膨大。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
干品 草原白口蘑子實體干后質脆,易碎;菌蓋成乳白色;菌褶白色至土黃色;菌柄長度與菌蓋直徑比例不超過1,表面光滑有網狀紋理,質地疏松,易折斷,斷面純白色呈粉性,有濃郁的蘑菇香氣。
分布
分布范圍 草原白口蘑主要分布于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區(qū)。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以北等地區(qū)的草原。
棲息環(huán)境 草原白口蘑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東部草原,中國內蒙古錫林河流域的溫帶半干旱典型草原區(qū)是其主產地之一。該區(qū)草原的氣候、植物、動物和土壤等方面在中國 溫帶草原 區(qū)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由東南向西北有規(guī)律地分布著黑鈣土地帶、暗栗鈣土地帶和淡栗鈣土地帶,植被以根莖禾草和叢生禾草為主。
習性
適應性 草原白口蘑適宜生長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和濕潤,年均氣溫零下4.4°C,無霜期85-105天,一月份均溫零下23°C,七月份均溫18°C。年均降水量在320毫米左右,降水多集中在6-8月,水熱同期的地區(qū)。一天中溫差較大,利于其子實體的形成。適宜生長于土壤pH中性或偏堿性,有機質豐富,通氣狀況良好的土壤中。
物候 草原白口蘑子實體集中產生在水熱狀況良好的8-9月份,雨后出菇更為集中。但遇特殊干旱年份則很難發(fā)現草原白口蘑子實體,甚至導致絕收。
生活史 草原白口蘑子實體成熟后彈射出孢子,孢子在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下萌發(fā)出芽管,芽管不斷地生長成絲狀或管狀的菌絲體,其可以延伸和分枝為有隔膜、單核的初生菌絲體。可親和的初生菌絲發(fā)生質配形成雙核的次生菌絲,次生菌絲通過鎖狀聯合的方式進行生長。在環(huán)境適宜的情況下,次生菌絲組織化凝集形成原基,進一步發(fā)育為子實體。子實體的擔子中發(fā)生核配現象,進入雙倍體時期,進一步形成擔孢子,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生活史。
生態(tài) 形成蘑菇圈是草原白口蘑的一個重要特征。蘑菇圈,又稱 仙人圈 、仙人環(huán),是夏季雨后在草地上出現的直徑十米到近百米的牧草圈,在外圈有蘑菇生長,是由于地下的真菌菌絲體蔓延并呈輻射狀生長而形成。
對羊草的生長促進 草原白口蘑形成的蘑菇圈對其圈上植物的生長有促進作用,其中對禾本科植物羊草( Leymus chinensis )的生長刺激作用最為顯著,生長在草原白口蘑蘑菇圈上的羊草的N、P含量以及 葉綠素 含量均明顯增加。
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草原白口蘑可以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加速土壤中營養(yǎng)成分的礦化,降低土壤pH值,使圈內土壤中有機質、全氮、全磷等含量下降,使綠草環(huán)、枯草環(huán)中速效氮、 速效磷 、全氮、全磷的含量增加,含水量減少,從而影響地上生物量。
對土壤生物化學活性的影響 草原白口蘑對土壤生物化學活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蘑菇圈綠草環(huán)、枯草環(huán)之間各種酶類活性的變化。草原白口蘑菌絲體的生長對枯草環(huán)中的轉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含量較低于綠草環(huán)。
保護
種群現狀 草原白口蘑是稀有的名貴食、藥用菌,但此種蘑菇目前還未馴化栽培成功。據統(tǒng)計,截止到2014年,野生草原白口蘑每年的采摘量不到3噸。
保護級別 草原白口蘑于2021年被中國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致危因素 近些年,由于草原荒漠化、鹽堿化、過度放牧造成的草場退化等原因,草原白口蘑的生境遭到破壞;再加上修路、煤礦的開采、牧區(q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生活垃圾增加以及原住民、商販掠奪性的采集等人為干擾的影響,導致草原白口蘑野外生存狀況日漸瀕危。
保護措施
就地保育 中國呼倫貝爾市和蒙古國是草原白口蘑資源保育的核心區(qū)域,可以優(yōu)先設置為草原白口蘑保護區(qū)。此外,中國錫林浩特市的輝騰錫勒天然植物園,已作為天然植物園進行了相應的圍欄性旅游開發(fā),可以考慮以當地草原白口蘑種群所在地為中心,結合 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研究站 、白音錫勒草原建設保護區(qū)。
異地保護 草原白口蘑的異地保護主要是其核心種質資源庫的建設以及野外促繁技術的探索,同時可以對草原白口蘑產品進行深度開發(fā)利用,建立資源集約型利用策略等。
加強立法 可以通過加強地方法規(guī)的立法建設,同時結合原住民進行宣傳教育對草原白口蘑進行保護??刂颇翗I(yè)規(guī)模、放牧容量;減少車輛、人員對草原的碾壓;對工礦企業(yè)、公路設施對草原的侵占性建設進行審批準入制度;對草原白口蘑交易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測,尤其是出菇季節(jié),對采集、販賣活動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
科學檢測 動態(tài)監(jiān)測草原水土保持,減少鹽堿化、荒漠化對草原白口蘑的影響。對草原白口蘑蘑菇圈進行普查造冊,科學監(jiān)測管理,設置重點監(jiān)視樣地。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提升管理水平。
用途
食用營養(yǎng) 草原白口蘑肉厚質嫩、味濃鮮香、口感極佳,富含蛋白質、粗纖維、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 B 1 、維生素 B 2 、維生素B 6 ,同時還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磷、鈣、鐵等營養(yǎng)成分, 無機鹽 含量也非常豐富。
醫(yī)學藥用 草原白口蘑是中藥口蘑的基原植物之一。味甘、辛,性平。歸肺、脾、胃經。具有健脾補虛,宣肺止咳,透疹的功效。主治頭暈乏力,神倦納呆,消化不良,咳嗽氣喘,麻疹欲出不出,煩躁不安。
相關研究
馴化栽培研究 截止2017年,草原白口蘑馴化栽培技術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張功等以草原白口蘑和雙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 )為出發(fā)菌株,用原生質體融合育種技術獲得一株遺傳穩(wěn)定性好、具有雙親性狀的融合菌株,為后期融合育種技術研究應用提供了依據。
菌絲研究 研究表明,草原白口蘑菌絲的生長能夠對某些微生物類群如真菌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以刺激好氣性細菌的生長繁殖。此外,有研究發(fā)現,草原白口蘑菌絲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一些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類物質,且對植物的促生長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
物種對比 草原白口蘑是中國寶貴的食藥用菌資源,但由于其資源銳減,且尚不能實現人工馴化栽培,所以草原白口蘑的產量和質量每況愈下,難以滿足商品化、市場化的要求,導致草原白口蘑價格上漲,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草原白口蘑偽品,應注意鑒別草原白口蘑及其混淆品。
草原白口蘑
菌柄粗短、肥大、白色、光滑;菌柄長度與菌蓋直徑比例不超過1;菌褶白色;菌蓋白色、光滑;有濃郁的鮮味
水粉傘菌( Clitocybe nebularis )
菌柄較長,基部膨大、褐黃色、條狀紋理;菌柄長度與菌蓋直徑比例超過1.5
野蘑菇( Agaricus arvensis )
菌柄長度與菌蓋直徑比例超過1.5;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呈粉紅色、深咖啡色;菌蓋白色粗糙、微有龜裂;菌蓋邊緣與菌柄銜接處具絮狀環(huán)膜,白色或乳黃色,脆而易碎
楊樹口蘑( Tricholoma populinum )
菌褶污白色帶淺紅褐色;菌蓋紅褐色、被棕褐色細小鱗片;有股略發(fā)咸的香氣